第563章迁流民而至代郡_从长平之战开始
笔趣阁 > 从长平之战开始 > 第563章迁流民而至代郡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63章迁流民而至代郡

  “禀我王。”平原君赶紧说道:“上党郡,即为故河内郡也。其地处中原,开发早极。其内适合耕作之地早有开发,又经我大赵五年屯田,可用之田皆入府库也。一时之间,想要再加田亩之用,恐怕不是易事。”平原君显然是怕赵括将事情想简单了——这几十万百姓的确能给赵国产生效益,但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上党郡接纳之后,还要进行分流,分到各个郡县之中,这一来二去,春耕错过也几乎成了必然。

  等到了具体的地方之后,或为佃农,或开荒地,数年积累之后,才能真正地为赵国所用。

  想要他们在一年之内自给自足,都是困难,更别说为赵国还贷了。只是,赵括何尝不知道这些情况呢,只是在赵括的心中,却是有着一个绝佳的地方,正好收拢这群流民,还能让这群流民很快产生收益。

  微微点点头,赵括随即说道:“此事寡人当然知之,不过寡人所想,却并非要这些流民在上党境内。”闻言,平原君微微一愣,随即赶紧说道:”其他郡内也不行啊!

  代郡、中山郡、河间郡本为下郡,皆是苦寒之地,更无法容纳如此之多的百姓;邯郸郡之情势与上党郡同,且有邯郸在内,更不能受乱啊。”

  “平原君勿急。”赵括摇着头说道:“若是往日,代郡自然不行,可如今?寡人想要治理草原,正要在草原筑城。只是这筑城容易,迁民却难,这群流民,岂不是最佳人选?”闻言,三人忽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的确,要控制茫茫草原,最好的办法就是筑城,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给兵马提供住宿粮草的供给,也给了胡人融入赵国的可能。

  甚至,待皮毛生意渐渐兴起,原本的互市也会转移到所筑城池之中,到了那时,沿着商旅行进的路线,还会诞生出一个个的卫城小镇。

  可以说,筑城不仅是从军事上解决了草原的问题,更是从经济上解决了草原的问题。

  只要此策功成,不出三五年,贫瘠的草原就能焕发生机,为赵国所用;不过十年,胡人就将彻底融入赵国的文化;不过两代人,胡人就将彻底成为赵人。

  而想要筑城,劳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还是其次,毕竟光是这一战中的俘虏,就足以承担所有的建造任务了。

  更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就是从内地移民到这新筑之城中。在这个安土重迁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的国土,除非活不下去,哪个百姓愿意背井离乡,尤其要去的地方还是遥远的北方苦寒之地。

  代地的百姓不惧苦寒,可多年的血战,早已让代地的百姓与胡人结下了血海一般的深仇。

  要代地的百姓监视胡人,那自然是没有问题。可要让他们迁移到新城和胡人杂居,恐怕三天两头就得闹出人命来。

  中山郡和邯郸郡的百姓就不说了,

  “娇生惯养”惯了,若非大毅力者,根本无法克服北地苦寒,别问愿不愿意过去,即便是愿意过去,你也不敢把他送上去啊。

  若是死在了草原上倒也没什么关系,最怕的就是在前往的路上出问题,到那时可就不是开发草原的问题了,而是如何隔安抚民心的问题了。

  至于,上党郡,这几年才刚刚恢复元气,地方又处于抗秦的前线,轻易根本不能有所动作,更别提迁移大量百姓了。

  可以说,若是没有这周王畿的百姓,日后迁移百姓之时,势必又是一番动乱。

  巧的是,偏偏就在这时候出现了周王畿的百姓——这不是雪中送炭嘛!

  什么?装不下?一个城,不多装,十万百姓,妥妥的有富裕,二三十万百姓,也就是个二三个城池而已。

  而一旦百姓到了草原之上,不管是开荒还是学着牧人放牧,都很快能够领到想要的收益,自然也就能为赵国的借贷进行补偿。

  最妙的是,如今赵国剩余可用的粮草,有一多半就在代郡之中,将百姓送往代郡,还省却了许多的转运的损耗。

  当即,三人相视一眼,严重都是兴奋不已。随即,还是平原君起身,对着赵括说道:“我王,此议确实可有操作性,可容微臣调集户部、工部、兵部等部会同商议一番,再报于我王。”户部管粮食,工部管建造,兵部管运送百姓。

  显然,平原君的心中已经有了草案。

  “可也。”赵括也点点头,随即继续说道:“有三件事情需要注意。”

  “是。”平原君立即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第一,沿途的粮草既要充足又不能过甚。要人至粮到,人走粮尽,本就粮食无多,要尽量减少损耗。”赵括随即吩咐道。

  “是。”平原君也立即答应道,显然从军粮的调拨就不难看出,平原君还是非常的精打细算的,对于赵括的这个要求,自然是同意的。

  “第二,不以赈灾之名义发粮,要以工代赈。这一点,要让所有的流民在进入赵国的第一时间就明确。要给所有的流民树立起一个关键,那就是:在赵国,只要你愿意吃苦,就会有你的一口饭吃,只要你愿意付出,就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具体的措施方面。”赵括继续说道:“平原君,你跟工部商量一下,不管是开荒还是挖井,又或者通渠,只要是有利于生产秩序的,都可以干起来。告诉有人的赵国沿途官员,此乃难逢之好机会。若是能善加利用,甚至,其意义不低于此次洛城战役。”

  “是。”对于这点,平原君自然也早就被赵括说服。

  “最后,告诉上党郡和其他各个郡的郡守们,大胆的收用他国之人。有才有德之人,举荐之,可以;有才无德之人,寡人亦可用之;即便是哪无才无德之人,只要机会合适,也并非不可取用。”赵括接着说道。

  “对了。”赵括忽然间抚掌道:“就叫‘来了便是赵国人’。告诉天下所有人,来了便是赵国人!”闻言,平原君三人也是虎躯一震?

  !

  “来了便是赵国人”,多么霸气的宣言!虽然,有了这句话,来到赵国的人,恐怕还要多上数万,但有着上述的办法,众人对于这点负担倒也并不担心。

  而这句话所能带来的效益,甚至丝毫不下于接纳百姓这件事情本身。显然,这句话不仅仅是给那些流民们看的,更是给流浪在外不得志,或者正在秦赵之间纠结着的文人志士们看的。

  一句赤裸裸的宣言,再加上周朝流民安置的无声招牌,可以说,这是继《求贤令》之后,赵括又做了一场廉价而意义重大的宣传。

  其效果,甚至会比求贤令还要好!毕竟求贤令已经做好了铺垫,看着蒸蒸日上的赵国,再看看垂垂老矣的山东五国,是个人才都知道该往哪里走。

  赵括已经在憧憬着不远的未来,赵国人才井喷的场景了。

  “微臣领命。”平原君当即开心地抱拳答应道。

  “此事,就交给平原君了。要尽快拿出个方案来。”赵括再度嘱咐道。

  “另外,我会吩咐羽林卫配合相应工作,如有什么需要,可在方案中列出来。”是的,从烧粮到流民入赵中间的这段路程,赵括准备交给羽林卫和暗卫去完成。

  也只有他们能在敌占区,宣扬出

  “来了就是赵国人”的口号。而诸部在赵国国内的各种动作,实际上也直接取决于羽林卫和暗卫在周王畿城池中的宣贯情况。

  若是不能把百姓引导来赵国,平原君的一系列操作,根本无有用武之地。

  因此,双方的配合还是很重要的。不过,与羽林卫和暗卫的交流,却还在后续之中了。

  “是。”平原君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便点头答应道。

  “那么,就是剩下第二件事情了。”赵括随即说道:“北疆大军,是否南下?何时南下?”

  “田单将军,您是老将,您先说说看。”赵括继续问道。

  “禀我王。”面对赵括的提问,田单倒也不慌不忙,随即答道:“微臣以为,北疆大军南不南下,取决于两点。”

  “哪两点?”赵括追问道。

  “其一,烧粮之事,能否成功。”田单随即解释道:“若是烧粮不成,则我上党之大军必陷入被动之中,增兵上党也就成了必然之事。”

  “若是烧粮成功呢?”赵括又问道。

  “若是烧粮成功,就要看第二点了。”田单继续答道:“便是王上,究竟想这次的洛城之战以何等方式收场?”

  “寡人?”赵括也有些不解了。

  “其上者,自然是要将秦军二十余万大军尽数留在周王畿之地,再夺秦国河东、河西之地,大军进逼函谷关。”田单再度答道:“如此,自然需要大量之兵力增援,大军南下不仅必要,而且要尽快,否则......”不过说着说着,田单却也笑了出来,甚至连否则之后的话语都没有说完。

  显然,这个选项根本不存在。赵括也摇着头说道:“此役,我军准备不足,又有流民之拖累,无力得之如此目的。”

  “其中者......”

  请收藏本站:https://www.91bqg.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91bqg.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