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廉颇归朝信陵至_从长平之战开始
笔趣阁 > 从长平之战开始 > 第628章廉颇归朝信陵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28章廉颇归朝信陵至

  尽管心存疑虑,但事已至此,信陵君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默默点点头,信陵君说道:“既如此,微臣便为大魏往那邯郸走一遭。”

  “如此甚好!”魏王当即大喜过望道。

  当然了,信陵君之所以如此痛快地答应,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能换到那是最好,即便不能换地,也绝不能让赵国对自己产生任何的愤怒。

  这是底线,也是信陵君答应魏王请求的最根本的原因。

  他知道,若是自己不去,换了其他的人去,恐怕不仅是地换不到,甚至还会遭到赵国的愤怒。

  如今的魏国可再经不起折腾了。

  当即,拜别了魏王,信陵君便回府准备而去。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准备的,简单交代老管家不必再收集粮草之后,信陵君便带着数百人以及魏王命人备下的礼物,持节向着邯郸出发。

  为了尽可能地做到有备无患,信陵君更是派出了不少的探子,打听邯郸如今的情形。

  在听到廉颇已经奉命回返邯郸之时,信陵君心中的把握顿时多了两分。

  廉颇将军,显然是信陵君在赵国朝堂中最为要好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几番的配合作战更是让两人相互知之甚深。

  当即,还在路途之上的信陵君便将这邯郸之行的第一站,放到了廉颇将军的府上。

  当然了,廉颇将军的回归,在赵国朝堂而言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毕竟大战已经基本结束,前线除了廉颇这个上党诸军的统帅之外,还有带着十余万精锐的李牧在。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虽然李牧肯定是会服从廉颇的调派的,但问题是李牧手底下的将军们未必会听从廉颇将军手底下将军们的命令啊!

  这也是李牧将部队死死锁在洛城之中的原因,怕的就是两只大军之间产生什么龃龉。

  而随着秦国细作发来消息,王龁大军终至函谷关,战斗彻底算是告一段落,赵括的王命也随即抵达前线。

  廉颇班师,而李牧则留驻周王畿之地,巩固其防御体系。

  因为大战已经持续了数月之久,眼看就要入冬,故此随廉颇一起班师的还有周骐、孙崮等说率领的近一十八万大军。

  是的,赵括只给李牧留下了区区九万兵马。

  看起来这就万兵马还是挺多的,但你要知道秦国在宜阳还留着五万大军呢!

  而李牧的这就万兵马,所要控制的势力范围,可是上党加周王畿之地,足足近两个郡的地盘啊。甚至就这样,这七万兵马还有三万多是上党郡的屯田兵。

  换言之,在周王畿之地上,赵国驻守的兵力不会超过六万。

  可以说,在局部的兵力和战力上,赵国几乎只是与秦军相持平而已。

  说实话,就这样的安排,不仅李牧没看懂,就连廉颇也是皱起了眉头。

  在他们的心目中,光是周王畿之地,就该驻守至少八万大军,以完成对秦军的战力压制,而在后方的上党郡,也至少要留下七八万大军的预备队。毕竟秦军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周王畿的位置太过重要,必须又足够的部队进行坚守和支援。

  不过,出于对赵括的信任,两人也是毫不犹豫地遵命办事。

  其实,赵括的想法也很简单,六万兵力足够压制住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秦军了,而秦军如今迫切要解决的是其国内兵力布置的问题。

  至少在短时间内,很难再兴起什么风浪。即便是秦军一反常态地突然增兵,搞什么突然袭击,六万大军也足够守住洛城一段时间了。

  而六万大军,这样只有微弱优势的兵力,反而更不容易刺激道如今已经有些敏感的秦军。要是兵力太多,反而会给驻守在宜阳城中的秦军太大的压力。

  重压之下,秦军及有可能违背战场的规则,强行在冬日继续增兵宜阳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显然,六万是个不错的数字,也是个恰好的数字。

  就这样,原本热闹非凡的周王畿之地,随着秦赵两军的撤离,再度陷入了宁静之中,而李牧在洛城之中努力善着后,而邯郸城中却是彻底的热闹了起来。

  因为与秦之一战,实际上大军并没有发挥什么太多的作用,更多的还是计策的胜利,没有俘虏、没有尸首,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献俘仪式。

  至于草原上的灭国一战,一来是打胡人,根本上不得什么台面,二来作为主将的李牧还在洛城,当然也没法搞什么献俘仪式。

  因此,归国的大军按照赵括的命令,在沿途就已经开始陆续解散归家。

  等到了邯郸城外,廉颇所带的大军已经只剩下了区区的几万人马而已,将这些部队都拉到了城外的军营之后,廉颇这才带着百十个亲兵回邯郸述职。

  可即便如此,廉颇依旧受到了来自邯郸百姓的夹道欢迎。

  显然,邯郸的百姓还没有适应胜利的习惯,即便自从赵括出山以来,赵国已经赢下过太多次的战争。

  但不管怎样,开疆拓土,总归是高兴的。就连邯郸的百姓也终于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别的不说,这耕牛和肉羊的价格,算是被赵括给彻底打下来了!

  嘴腹之欲尚在其次,耕牛的大量涌入,却着实是一件大事。

  有了更多的耕牛,就能开垦更多的荒地,有了更多的田地,这生活能不好吗!

  可以说,虽然这几个月里赵国对外军事频频,为了安顿周王畿的百姓,赵国更是将整个国库都给搬空了。

  但此时的赵国,却跟同样搬空了国库的五年前的赵国有着天壤之别。

  所有赵国的百姓都相信,困难只是一时的,所有邯郸的百姓脸上流露的都是对赵括所领导的赵国朝廷的信任与期待。

  尽管,在洛城之战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份信任也依旧没有丢失。

  这一点,从各地只增不减的人口数量中,就可以看出一二了。甚至,还有不少的富户,主动提出愿意捐献钱粮。这在五年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有了这份凝聚力,别说洛城之失只是计策的一部分,就算是真的让秦军占了周王畿之地,赵括也能想办法给夺回来。

  这就是赵括的底气。

  当然,平原君也终于从这一幕幕的震惊中,渐渐地明白了什么叫做“人心所向”。

  于是,从城门到王宫,不过短短的数里地,廉颇和他的随从们,包括周骐和孙崮两名副将,愣是走了一个多时辰。

  而等他们终于来到了宫门之下,却见赵括正领着文武百官,齐齐地等候在那宫门之外。

  见状,廉颇也是赶忙翻身下马,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了赵括的面前。

  “见过我王!”廉颇单膝跪地双手抱拳,感激道:“微臣来迟,引我王久候,实在万死。”

  “廉颇将军哪里话!”赵括笑着扶起了廉颇,双手握着廉颇的大手,说道:“将军为我大赵之基业,抛头颅洒热血,久战沙场,险象环生。如今我等只是在这宫门楼下、阴凉之处等一等将军,又什么妨碍?”

  廉颇看着赵括额头上的点点汗珠,显然,王上在这里等他,时间已经不短了。

  原以为王上还在上朝,自己稍晚一些,刚好可以等散朝了再入宫单独面见王上,因此,廉颇这一路自然是不疾不徐地慢慢前行,却不想王上竟是一直在宫门口等着自己。

  虽然廉颇已经为了国征战了数十载,所立下的功勋也不知有几何了,可先王却是从未如此用心地对待过,更别提在太阳下暴晒一个时辰来等他了。

  当即,廉颇便被感动的有些自责和哽咽:“我王!”

  一旁的平原君显然是不嫌事大,当即又再度补刀:“我王可是为了让将军能享受邯郸城民的拥护,特意将迎接的地点安排在了宫门,而非城门哦。”

  “我王,这......”廉颇再度感动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

  年纪到了廉颇这个地步,所谓的功名利禄早已不放在眼中了,所求的无非就是“尊重”二字而已。

  显然,赵括不仅给了,甚至是给得太多了。

  “为我大赵开疆拓土,增纳百姓,廉颇将军绝对当得此荣耀!”赵括当即拍着廉颇的双手向众人说道。

  随即,赵括又看向了廉颇,道:“将军且随寡人入宫,与寡人仔细说说洛城之战的情况。”

  “是。”廉颇立即答应道。

  就这样,赵括手拉着手将廉颇带入了王宫之中。

  也就在廉颇抵达邯郸之后的第三天,紧赶慢赶的信陵君也终于来到了邯郸城外。当然,为了节约时间,信陵君是脱离了大部队,轻车简从地赶来的邯郸,自然也没有知会赵国相应的外交人员。

  看着雄伟的城墙,信陵君的心中倒是并没有多少感慨,毕竟他们大梁城的城楼也同样的宏伟高大。可是看着城中百姓满脸的幸福的笑意,却着实有些触动了信陵君的内心。

  显然,在魏国都城大梁,信陵君已经太久没有见到过这样的笑意了。

  努力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努力不去想其他的事情,信陵君随即命人驾驶着马车前往廉颇将军的府上。

  要说这信陵君也着实有些胆大,身为外臣,明目张胆地就去找赵国的上将军。

  这于礼当然是不合的,甚至若非廉颇年事已高,对赵国又是忠心耿耿有目共睹,这样的行为是很容易被抨击的。

  当然了,信陵君之所以这样做,也不仅仅是形势所迫,更重要的,信陵君是想要让廉颇将军,记起当年之事——当年的廉颇,也是这样无所顾忌地闯到了他信陵君的府邸,请其说服魏王出兵救援长平的。

  当年,我可是连夜进宫去说服魏王,甚至不惜窃军符以救援赵国的。

  这回换了我落难了有求于赵国了,老哥你怎能置身事外呢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请收藏本站:https://www.91bqg.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91bqg.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