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略施小计_北宋最后的良心
笔趣阁 > 北宋最后的良心 > 第135章 略施小计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5章 略施小计

  第135章略施小计

  曾布再问,韩忠彦不答。

  问的多了,韩忠彦只说:“若有心陪我一醉,便举杯。”

  这话说了,曾布也知道不合适再问,要问也再等等,等韩忠彦心态平复。

  喝酒。

  曾布还赋诗一首。

  当晚,韩忠彦醉了,倒在床铺上呼呼大睡。

  曾布家人来送饭。

  曾布知晓了今日大朝会上所发生的事情。

  在曾布听来,韩忠彦还真是一个背锅的,私盐的事情他大概听说过,应该是宗室所为,而韩忠彦的弟弟是驸马,这事韩家成了背锅的。

  还有什么伤人害命,抢夺他人家产……等等。

  韩家,不至于作这些小贼才干的事情。

  倒是弃河湟之罪。

  这事,韩忠彦也不能算有罪,只能说有过。

  倒是另一件事情,引起了曾布的警觉。

  章惇即将复相,而且他与朱太妃有密约,是什么密约呢?

  曾布感觉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

  当晚,就有人开始活动了起来。

  梁府,花厅。

  梁莘这边小酒喝着,铁捕头递上了一份名单后离去。

  章惇看完名单大笑:“老夫略施小计,曾布此贼的潜藏的党羽便……哈哈哈。”

  苏轼:“下作,你就是如此歹毒,当年也是这样对我的。”

  章惇突然变的严肃:“对你,没有。你这个伪君子,虽然有才却无智,老夫对付你根本不需要用什么手段,随便就能够拿捏。”

  “老匹夫……”眼看两人要开骂了,梁莘赶紧开口:“我心中有个疑惑。”

  “讲来。”章惇也顺坡下驴。

  梁莘说道:“就昭文馆的记载,元丰六年安焘同知枢密院,西夏用兵,并派了使节过来。哲宗问二府(枢密院是西府,中书门下是东府,合称二府)给出建议,将熙、河等州全部放弃,安焘一人力争,反对这样的作法。”

  章惇摸了一把胡子:“记得,他当时的疏是这样写的:自灵武而东,皆中国故地。先帝有此武功,今无故弃之,岂不取轻于外夷?”

  梁莘问:“为何,这一次他要选择放弃河湟?”

  章惇想了想:“老夫猜测一下,他必是想,这是最好的选择。官家登基,不足以守祖业,放弃一些原本就守不住的,还能保住更多的,若是不放弃,或会失去的更多。”

  苏轼也说道:“虽然这老贼不是好人,但这次说的我认同。安焘师从胡瑗。”

  胡瑗,梁莘听过。

  史称安定先生,就梁莘所知,有三大成就。

  为大宋规范音律、提倡太学生在学校寄宿,以及要求德、智、体、乐全面发展,以及实施分科教学,推及普及教育等等。

  著有《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兴武学,抵御外敌入侵。

  以及,开创大宋理学先河。

  是理学先驱、思想家、教育家。

  苏轼的话就是在说,胡瑗的学生,怎么可能是随便屈服于外敌的人呢。

  所以,苏轼支持章惇的分析。

  安焘,一样看不起赵佶,弃河湟是无奈之举。

  河湟之战开启之后,安焘数次请教自贬外放,今日朝堂上也提出了致仕还乡。

  章惇拿起酒杯发了一会呆:“莘哥儿,请范公出面,你请安焘喝酒,请他出任左仆射。这院内的事情,不需要让他知道,这其中分寸,范公知。”

  “恩。”

  苏轼在旁补了一句:“是范纯仁。”

  divclass=contentadv章惇也说对:“当年,安定先生门下人杰辈出,有擅长经义的孙觉等人,长于正事的范纯仁等人,长于文艺的钱藻等,长于军事的苗授等人,还有长于水利的、长于工建的。以及,自称没什么才华的安焘。”

  说完这话,章惇看了一眼苏轼:“你也是大才,可你的门人也就会写诗词。”

  苏轼:“你门下有何人?”

  章惇怼了回去:“我,不擅长授业。”

  ……

  梁莘给两人倒上酒:“这个,喝酒。咱聊聊曾布吧。”

  曾布还不知道,这一次让章惇这个恶人给套路了。

  他留下那点家底,随时都能够让章惇连根拔起,只是章惇想或是不想罢了。

  原本章惇还寻思着,只盯着曾布一家。

  陈次升却认为,但凡是同谋,就是罪人,必同罚。

  这才有了章惇借韩忠彦被关进大牢之后,玩了一点小花样。

  韩忠彦,老实人。

  不擅长演戏,所以给安排的台词也就是那么一句,其余的只要沉默就好。

  眼下,压力给到了宗室,特别是赵佶的一些堂兄弟身上。

  抄家开始了。

  税赋营已经开始作准备工作。

  眼下,税赋营又曾经了大约二百新力量,二百只强壮的驴子,吃的比普通的驴子肯定是要好的,而且出门身上还披有驴装,左右两侧各印了一个巨大的(税)字。

  这次抄家,带队的就是梁莘的小妾。

  不过不是王京玉,而是赵有福新收的养女,改名赵碧君的这位。

  话说,这位进门好些天了,还没有梁莘见过面呢。

  梁莘最近,有点忙。

  就在税赋营作准备工作的时候,他们的中坚力量回归了。

  汴京城的码头上开始堵船。

  从河中府过来的船,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

  在汴京城的税赋营,从殿前司借了一千人前往码头,帮助搬运物资。

  头一船。

  卸货的时候就看呆了汴京城内的吃瓜百姓。

  一块巨大的,足有五尺长的,看起来像是乱石的东西,是上百人接力才从船上给搬到码头上的。

  有人眼尖,看清楚是什么了。

  “钱,是钱。”

  没错,是钱。

  当地劣绅与官府的恶吏联手,抢夺他人家产、欺男霸女……坏事作绝,税赋营虽然不管审案,但管清查偷税情况。

  有专业的文书,找到证据之后,证明这劣绅至少漏了八十年往上的税,从其太祖父开始,经营布庄与粮铺之时,就已经开始了。

  所以,税赋营不管问罪,只管收缴欠税。

  抄家。

  在花园挖了接近一丈深,这才将不知道多少年前这劣绅藏在地下的绣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的钱堆给挖了出来。

  有人识货。

  “泛银灰色,像是河中府东边的土质,竟然是宋元通宝。”

  请收藏本站:https://www.91bqg.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91bqg.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