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吴大帝太傅抗敌,缓行军司马往事_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笔趣阁 >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 第468章 吴大帝太傅抗敌,缓行军司马往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68章 吴大帝太傅抗敌,缓行军司马往事

  第468章吴大帝太傅抗敌,缓行军司马往事

  年初吴主孙权逝世后,太子孙亮按制登基为帝。

  群臣为孙权上谥号“大”,是为吴大皇帝,立庙号“太祖”,安葬于蒋陵。

  最初的吴太子并不是孙亮,而是孙权长子孙登,孙亮是七子。

  可惜孙登在孙权称帝第一年就因病早逝了,这就使得储君之位突然就空了出来。

  而孙权次子孙虑无意储君之位,便请求外放,被孙权封为建昌侯,以示与储位无缘。

  于是孙权就顺位任命三子孙和为太子,四子孙霸为鲁王。

  可是孙霸并不甘心只因为年纪小一两岁,便错失储君之位,内心欲望的支持下,他开始不断拉拢朝臣,想要与孙和争锋。

  两人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

  渐渐地朝中大臣开始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

  其中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支持太子孙和。

  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支持鲁王孙霸。

  这场储位之争,持续了九年,一直到吴国赤乌十三年,也就是汉宣武十二年。

  孙权见储君之争已经影响到朝政的基本运转,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卷入其中,不得不亲自下场,制止这场闹剧。

  于是于当年的八月,废除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

  跳过五子孙奋,六子孙休,重新立诸子中较为聪慧的七子孙亮为太子。

  如今刘璿发动南征,也是看在孙权逝世,多位东吴大将也不在了,想要欺负孙亮新君继位,一举平定东吴之地。

  “据线报,汉帝意图趁先皇崩逝,国内动荡之机三路齐发,南侵吾国,其中最重要的东路大军,有多达十万之众,是为重中之重,诸卿可有对策。”

  太傅诸葛恪立即出列道:

  “今我吴国与汉国的防线,大致与大江相同,最东边为丹徒,最西边为江陵。

  然由于大江入海口不利于渡江,且距离建业太近,我国驻军十分密集,汉国不可能强行渡江。

  因此最东边的防御重心应该是先帝在时,于濡须水上所筑东兴城,然后就是于樊口所筑武昌城,以及南郡的江陵城。

  故而我军只需要把守好这三座重镇,即可确保我吴国无忧。

  根据陛下所提供之线报,既然汉国重心在东兴城,则我军只需要在东兴城屯聚重兵。

  如此不仅可以抵挡住汉军,还能趁着汉军大败的机会,反攻淮南郡,夺下令先帝魂牵梦绕的合肥城,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诸葛恪是东吴重臣诸葛瑾的长子,是孙权逝世前亲自任命的托孤大臣。

  当初孙权病重,亲自任命了多位托孤大臣,有太子太傅、大将军诸葛恪,太常卿滕胤等。

  等到孙亮继位,任命诸葛恪为太傅兼大将军,军政大权一把抓,成为托孤首辅,掌握吴国权柄。

  孙亮还想要听一听其他大臣的意见,可是听了一圈下来,众人说的多与诸葛恪一致,便下令,让太傅诸葛恪领兵四万,堵拦巢湖湖水,加固东兴城,防备江淮汉军。

  大司马吕岱领兵一万,驻守武昌城;镇南将军朱异领兵两万,驻守江陵城;在建业留驻三万人,随时增援三个方向。

  诸葛恪领命后,派将军全端(全琮之子)守东兴城的西关,都尉留略守东兴城的东关,与自己的东兴城呈三才之势。

  九月

  汉军誓师出征,三路大军缓缓向着两国交界处开拔。

  十月五日

  汉军东路军抵达东兴城,开始攻略。而中路军此时才刚过襄阳。

  中路军大营,中军大帐

  奉车中郎将文钦、南中郎将姜维两人联袂找到司马师:

  “大将军,大军从雒阳出发,已经有月余了,每日行军不过十里,而且逢雨不行,逢阳不行,如此行军,何日可到江陵?”

  姜维心直口快,直接质问司马师。

  一旁的文钦也是开口道:

  “是啊,大将军,如此缓慢行军,恐怕等到东路军攻破建业,我们都还没到江陵,如何能够参与得上此次大战。”

  司马师正襟危坐,平静道:

  “两位将军都是宿将,自然是有丰富的行伍经验,然本路大军的主将是本将,恐怕还由不得你二人在此指手画脚吧。

  还是回去,若有军令,本将自会派人传令到你们营中。”

  姜维毫不给面子道:

  “大将军如此缓慢行军,难道是在坐等东路军大败,好趁机撤退吗?如此畏敌不前,如何能够指挥一路大军,我定会给陛下上奏,告你延误军机之罪。”

  “放肆,姜维,伱只是一个中郎将,难道在你的眼里,已经没有上下尊卑了吗?

  本将乃是辅国大将军,位比三公,是中路军的主将,要做什么事,难道还要经过你一个小小的中郎将的同意和认可吗?”

  “大将军,请恕我无礼,您这种畏敌之行,我姜维不敢苟同,虽然你是一军主将,朝廷的辅国大将军,仍旧没有权利阻拦我上奏之权。

  告辞!”

  就当姜维转身之时,司马师大喊:“慢!”

  姜维转过头来,看着司马师,傲骨显露无疑。

  司马师叹息道:

  “这几日本将故意如此行军,就是为了寻找一位不畏主将之威,又有机警之才的将领,作为大军先锋,为大军开路拔城。

  然多日苦等,竟没有一位将领敢前来当面向本将提出质疑。

  直到今日,伯约前来我帐,痛陈利弊,一心为大军着想,本将才是终于找到了那个心中最合适的将领。

  本将意欲任命伯约为大军先锋,领一万精兵,为大军开路,本将领大军随后押上,如何?

  伯约可有如此勇气?”

  姜维抱拳:“有何不敢!”

  “好!”司马师站起身来,将先锋官的令牌交给姜维,让他带着文钦作为中路大军先锋,先行一步。

  等到姜维领命出帐,一旁的抚军中郎将王沈出言道:

  “大将军难道真的要听姜维之言,加速行军?”

  司马师笑道:

  “怎会,只是将其支开,顺便迷惑东吴,让其认为我军只有一万人,放心与董允大战。

  传令下去,行军照旧,今日烈日炎炎,行军恐不便,明日再行。”

  王沈躬身听令,退了出去。

  等到帐中无人,司马师仿佛对空询问道:“东兴城方面有没有结果?”

  一名全身笼罩在黑衣中的黑衣人突然出现,施礼道:

  “回禀少主,东兴城汉吴两军,依旧陷入对峙,并无有结束的意思。”

  司马师点了点头,黑衣人又隐去了身形。

  此人是司马氏家主负责情报的负责人,名为全笠,是原白氏暗卫在河内郡的负责人。

  当初司马懿还未掌握曹韩朝政,只是尚书仆射,时任河内太守的其兄长司马朗在河内郡破获了一起奸细案,抓获了企图策反他的赵汉奸细。

  最后在自己家族的帮助下,甚至顺藤摸瓜,发现了在河内居然还盘踞着一个巨大的间谍网。

  在请示司马懿后,司马朗立即集合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深度挖掘奸细网,并安插卧底,最后终于在郊外一处无名山中,端了奸细网的一处小据点,抓了一名高级探子。

  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再往下挖下去,也没有任何结果,而那名探子不管如何也不开口,仿佛一个哑巴。

  而得到消息的司马懿,立即意识到这或许是司马氏的一次机会。

  便让司马朗立即将这名高级探子,连夜送往了雒阳,并对外宣布没有一个活口。

  又让其从牢狱中提了一名死囚,毁其容,丢入无名山谷,将整座密室全部焚毁。

  最后在长达半年的各种严苛刑法,以及司马懿的亲自交谈下,最后以司马氏下嫁一名嫡女的代价,这名高级探子终于愿意开口。

  只是一开口,就将司马懿惊得不轻。

  “我是白国全氏子弟,姓全名笠,是全氏第二十一代子弟,负责白国在河内怀县的情报。”

  在三天三夜的交流下,司马懿终于得知了白国一些最隐秘的东西,才知道为何白氏能够长盛不衰。

  知道了全氏、苏氏与白氏的关系如此之紧密。

  全氏世世代代负责白氏的情报,每一代全氏子弟,都是一位顶尖的情报人才或刺杀天才。

  管中窥豹,白氏依靠着雄厚的财力,和影响力,以及全氏的忠诚,在全天下所有地方都几乎埋有暗探,设有据点,以此掌控着天下的动向。

  这个发现让司马懿战栗不已,不是害怕,而是兴奋,他知道司马氏的机会来了。

  最后司马懿反悔了,没有将原本准备下嫁的司马氏女子嫁给全笠,而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全笠,彻底的拉拢他。

  依靠全笠,司马懿运用各种手段招揽情报方面的人才,还根据全笠的提议,秘密开始培养死士,散落在各地。

  又根据全笠提供的名单,在曹韩全国范围内,绑架白国的暗卫,将其伪造成死亡,慢慢将其策反,从而得到了很多情报人才。

  而依靠着全笠以及手下精锐的密探堂,司马懿成功击败曹真、曹爽等曹氏宗亲,得到曹韩大权。

  也是依靠着密探堂,司马懿才能在大汉的朝堂上和汉吴之间,如此轻松的周旋。

  不过司马懿如此吸血式的招收白国暗卫,自然也引起了白国暗卫的注意。

  请收藏本站:https://www.91bqg.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91bqg.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